:::
【#教育科目】 我們學習的科目是在學習什麼 ? -封面圖片

【#教育科目】 我們學習的科目是在學習什麼 ?

2019-07-25
胡佳君
原刊載於臺史博臉書

我們每天依循著功課表確認這一節是什麼課,有時候會不會好奇這些科目是怎麼出現的呢?日治時期建立出近代學校制度,以教育作為培養國民的方法,引進過去在書房教育中未接觸過的知識內容,並且有系統性的分門別類建構成一門門的學科,搭配時間填入功課表的空格內,成為決定校園生活中最重要的秩序。

 

我們在學習這些教科時,所學習的內容又是什麼呢?以初等教育所規劃的科目為例,是最多人、也是我們每個人在求學生涯裡都曾經歷過,也依此基礎上隨著不同層級的教育逐漸加深難度。以國語科為例,什麼是國語呢?在臺灣曾經歷國語分別指稱日文、中文的兩個時代。數學科著重培養數字、邏輯與運算的概念,日治時期就曾出現過類似於雞兔同籠的算數題,困擾著好幾世代的學生。自然科學打開對於世界的想像,從生物、理化探索與理解生活中的未知。我們也第一次認識自己的身體,並透過身體來學習知識。以西方系統為主的美術、音樂,也因成為教育科目被有規模引入臺灣,除了培養美感外,如何從觀察、鑑賞到實踐,帶來什麼樣的影響呢?每一個學科的建構,一方面如萬花筒般讓我們看見知識的繽紛,一方面反映著國家對於受教者或稱為未來國民的想像。

 

這樣對學習科目的劃分基礎延續到今日,只是隨著時間與國家社會需求來制定相應的知識。近年隨著鼓勵地方特色與校本課程,課堂科目內容規劃也越來越多元。除了可以從畢業紀念冊中看見學生的課堂學習情形,在上學去特展中,也展示以初等教育科目為主、不同時期的教科書、教學用品,其中所教授的內容有什麼特色呢?有沒有和你的求學經驗有所呼應呢?歡迎與我們一同探索知識的海洋~

圖片臺史博館藏2005.008.1481《臺南州立嘉義高等女學校第16屆畢業紀念冊》,1941年。
臺史博館藏2005.008.1481《臺南州立嘉義高等女學校第16屆畢業紀念冊》,1941年。

語言課所教授的內容,不僅是語言作為生活溝通的工具,同時也包含傳遞語言族群的文化脈絡與生活習俗。國語作為國家認可的統一語言,更能反映此類科目的教學。

本張照片為日治時期國語 (日語)課上課情形,黑板上書也內容為富士山圖示與俳句,內容為日本近代詩人 (俳人)内藤鳴雪的作品:「元日や一系の天子富士の山」。

圖片臺史博館藏2009.008.0051《臺南州莿桐國民學校初等科第20屆畢業紀念冊》,1944年。
臺史博館藏2009.008.0051《臺南州莿桐國民學校初等科第20屆畢業紀念冊》,1944年。

歷史與地理課的授課內容,反映了以什麼樣的視角看見臺灣與外在世界,認識自己的過去與生長的土地。

從本張照片中的教室佈置中可以觀察到,除正在授課的地理課掛圖(日本中國・四國地區),上方日本國旗、以天皇在位為時間計算的新國史年代圖表、精神標語 (「力一ばい やりませう(譯:盡全力做吧)」),以及左側的一人騎馬圖像(推測應為日治時期在學校教育中作為忠誠楷模的楠木正成將軍)。

圖片臺史博館藏2004.011.0054《臺南州立臺南第二中學校第17屆畢業紀念冊》,1943年。
臺史博館藏2004.011.0054《臺南州立臺南第二中學校第17屆畢業紀念冊》,1943年。

自然科學為學校制度成立後的新興科目,帶領學生探索認識自己所處的世界。以生物課為例,標本與模型是重要的教材,讓學生可以透過實物觀察,對應課本裡的文字說明學習知識,增加教學效益。在本張照片中除了左側的鶴剝製標本外,講桌上與右側的書櫃上也有如爬蟲類等浸液標本。仔細一看黑板,他們正在學習生物學史呢!在本次上學去特展中,亦展出借自臺南二中(原臺南第一中學校)校藏日治時期各種類型的生物課標本,除了臺灣本土的物種外,也有意想不到的海外物種的標本。

圖片臺史博館藏2001.008.0083《臺南州州立臺南第一高等女學校第13屆畢業紀念冊》,1933年。
臺史博館藏2001.008.0083《臺南州州立臺南第一高等女學校第13屆畢業紀念冊》,1933年。

本張照片為學生於戶外進行美術寫生課程,以此訓練對事物的觀察與表達實踐的能力。美術課以西方系統為基礎,從蠟筆、素描、水彩等不同媒材的運用,以及構圖、立體透視、光影明暗等繪畫技巧練習。除此之外,不同時期對美感培養與價值觀傳承,也會影響美術課教學,如日治時期以日本傳統藝術、戰後初期改以中國傳統藝術為教學內容。

圖片臺史博館藏2010.015.0192《臺南市私立和敬女學校第10屆畢業紀念冊內》,1941年。
臺史博館藏2010.015.0192《臺南市私立和敬女學校第10屆畢業紀念冊內》,1941年。

唱歌科(音樂課)是公學校最早設置的科目之一,但一開始讓許多的臺灣人懷疑,為什麼要在學校學習唱歌呢?

唱歌教育除了美感外,透過琅琅上口的旋律來加強對語言的學習,翻開早期的音樂課本,更有不少和儀式、愛國有關的歌曲在其中。隨著歌唱與音樂的普及流行,逐漸出現以臺灣風土為主題的歌曲傳唱。

圖片臺史博館藏2010.006.0635《臺中州州立彰化高等女學校附屬公學校畢業紀念冊・大正十二年》
臺史博館藏2010.006.0635《臺中州州立彰化高等女學校附屬公學校畢業紀念冊・大正十二年》

學校的課間廣播體操,即使離開學校,但只要一聽到聲音,就會不自覺地開始動作。日治時期的體操科(體育課)的設置,以提升國民體能為國家富強基礎為目標,搭配音樂或口令來律動身體、提升體能,同時以標準化的動作,學習聽令守規矩與團隊秩序。體育課與廣播體操的內容也隨著時代更新,你知道最新版是什麼內容嗎?

圖片臺史博館藏2010.006.0638《臺北州州立臺北工業學校畢業紀念冊・昭和十六年》
臺史博館藏2010.006.0638《臺北州州立臺北工業學校畢業紀念冊・昭和十六年》

由於學校教育所觸及的國民群體最為廣泛,強化對國家的認同,一直是教科發展的重點之一。透過公民相關課程課,學習何謂好兒童與好國民的基本價值,如守禮守法、勤勉誠實等國家公民的義務與素養,同時也有鍛鍊身體、鍊磨精神的軍訓課程。本張照片為學生於軍訓課程中練習射擊,日治後半期進入戰時體制後,更加強調軍事訓練。戰後也有軍訓相關課程,不少高中生的回憶中,都有被帶到郊外練習實彈打靶的經驗。

:::
文化部 LOGO
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LOGO

電話:06-356-8889

傳真:06-356-8895

最佳瀏覽狀態:螢幕解析度1280x72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