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畢業紀念冊中一頁頁學生們打球的英姿,或是他們抱著獎盃、信心滿滿的眼神,帶我們走進日本時代的球賽現場。」
大家還記得自己學生時代在操場上與同學一起打球、歡呼的時光嗎?每當舉辦HBL高中籃球聯賽、中華職棒總冠軍賽或是亞洲運動會這些熱門賽事時,大家是不是也會守在電視機前、甚至前往比賽現場觀賽呢?對現代臺灣人來說,各種球類運動早已成為我們生活中難以分割的一部份。不過大家有沒有好奇地想過,這些運動到底是如何傳入臺灣、又是如何在臺灣生根呢?或許透過阿公阿嬤的回憶,以及電影KANO的故事,大家已經很清楚地知道,棒球、日本與臺灣間具有密切關係,且發展出各式各樣的故事。但是一百年前的臺灣學生只能打棒球嗎?女學生又進行怎樣的球類運動呢?看來關於臺灣球類運動的歷史發展,我們還有很多很多的問號等著來解答。
體育觀念的傳入
18世紀的西方世界先後迎來工業革命、美國獨立與法國大革命。在這過程中不僅國家政體產生重大變化,人們的思考方式也隨之改變。18世紀的學者們面對科技的革新,也將此種「進步」概念轉移到人類的身體上,認為在著重智識與精神發展的同時,也不應忘記身體的強健,甚至將人民身心靈發展的強化與平衡,連結到民族國家發展下國力與現代化程度的展現。因此開始有學者為運動制定標準動作,發展競賽並設定規則。1896年的雅典奧運,不僅是我們現今所熟知的奧運舉辦方式之雛型,更是18世紀近代體育發展的開花結果。1895年日本統治臺灣後,這種近代化的體育形式也隨之被引進臺灣。
臺灣體育協會的組織與運作
近代運動隨著來臺的日本人以及近代教育體系,而逐漸在臺灣傳播。日本在臺灣的統治穩定後,體育發展相當興盛,各個地區、官民單位、運動項目皆成立各種運動團體。不過這些團體繁雜,也無特定指導機構,因此民政長官下村宏決定整併各運動團體,於1920年成立臺灣體育協會,並在地方設置支部。臺灣體育協會的宗旨為獎勵、提倡體育活動,除了經常舉辦全島或地方性的體育賽事外,同時也負責選拔代表臺灣的選手前往日本參加總決賽。因其經費與人力、運作模式皆具有明顯官方色彩,臺灣體育協會成為日本體育界在殖民地的延伸組織,臺灣體育發展也直接受到日本體育發展的影響。
臺史博 2004.001.0263 第十一回奧林匹克運動會臺灣選拔賽紀念章(1936)
棒球活動與競賽的熱潮
日治時期引入的球類運動中,最知名者莫過於棒球。雖然棒球在日治初期即跟著在臺日本人來到臺灣,但至1906年才成立臺灣第一支正式棒球隊,為臺灣總督府中學校(今日臺北市立建國中學之前身)棒球隊。1915年日本開始舉辦「全國中等學校野球賽」即所謂的「甲子園棒球賽」,然而當時臺灣因為殖民地教育體制,學制不同而無法參加甲子園,直到1922年新臺灣教育令頒布後,臺灣的學制原則上與日本相同,之後臺灣的學校球隊才能參加甲子園球賽。
1923年臺灣體育協會主辦了「全島中等學校野球賽」,這是第一場選拔臺灣代表前往甲子園參賽的臺灣棒球賽事,最後由臺北一中勝出。此後每一年臺灣都會舉辦全島中等學校野球賽,但最後代表臺灣出賽的球隊皆為臺北一中、臺北商業學校以及臺北工業學校,然這三隻球隊全由日本學生組成。直到1931年8月,標榜「三族(日本人、臺灣人、高砂族)融合」的嘉義農林學校野球隊才打破紀錄,一路闖進甲子園的決賽才敗給了當年的冠軍中京商業學校,獲得亞軍的頭銜,而這一戰讓嘉農棒球隊獲得台日棒壇的讚賞。
總觀日治時期的臺灣中學校棒球隊,最佳成績的保持隊伍雖為嘉義農林學校,但多數中學校的棒球隊主力仍是日本人,日本人為主之隊伍的成績也普遍優於臺灣人之隊伍。對日本統治者而言,臺灣棒球比賽的舉辦以及臺灣人的參與,可以讓臺灣總督府作為「內臺融合」的宣傳材料;對臺灣社會而言,透過棒球比賽,感受文明的潤澤,而得到自信;甚至到戰後,棒球成為臺灣共同體記憶重要的元素。
嘉農棒球隊照片/ 臺史博 2005.008.1484《嘉義農林學校第14屆畢業紀念冊》
嘉農棒球隊應援團合照/ 臺史博 2005.008.1483《嘉義農林學校第19屆畢業紀念冊》
軟/硬式網球的出現
除了棒球外,日治時期另一受到眾人喜愛的運動為「庭球」,所謂庭球即為網球,當時也被稱為テニス(tennis)。其漢字書寫方式是相對於在開闊場地進行的「野球」(棒球),指家屋旁邊的庭園或空地所進行的球類運動。庭球是日治時期臺灣最早興起、最普及而歷久不衰的運動。
特別要說的是,臺灣的網球運動主要是以日本改良過的軟式網球(Soft Tennis)為主,這是因為受限於球場、球拍與用球等器材需要由歐美進口,價格並不便宜,因此當1890年三田土橡膠公司(三田土ゴム製造)發明了橡皮製作的軟式網球後,因為球速較慢亦可不受場地限制,讓網球運動逐漸從「昂貴的活動」,轉變成大眾都可以參與的球類運動。日治初期,隨著來到臺灣的日本人而來的是日本自創的軟式網球。1903年起,在臺日本人開始以會社或公部門,如臺北銀行、鐵道部等為中心的軟式網球隊。這些由公部門成立的軟式網球隊經常互相舉辦競賽,甚至發起南北對抗賽,由相關協會負責尋找各地強力球員參賽。不過此時的網球雖然逐漸在全臺興起,也成立各種網球協會來舉辦賽事,但網球活動與競賽仍以日本人為主,臺灣人很少參與其中。
1917年左右,因為公家機關與學校教師有較多機會接觸網球,開始有臺灣人加入打網球的行列,加上1922年實施內臺共學,臺灣人開始與日本人同場競技,學生不分男女皆有機會在體育課中接觸網球,許多女學校也將網球列入體育課程項目中,鼓勵女學生透過網球鍛鍊身體。
1923年首度出現由庭球協會主辦的臺北市中等學校庭球循環賽,當時出賽的隊伍有臺北師範(臺灣人隊伍)、臺北一中(日本人隊伍)、商業學校(日本人隊伍)、商工學校(臺灣人隊伍)。各校各派出五組在臺北新公園內激烈對抗,特別是決賽纏鬥激烈,又由臺灣人隊伍的臺北師範與商工學校領先,因此吸引許多群眾觀賽加油,最後由臺北師範以些微差距取得優勝。當時的臺灣人在網球盛行的風氣下也出現不少知名選手,但由於國際賽事以硬式網球為主,隨著日本選手逐漸在國際賽事嶄露頭角,硬式網球的發展也在臺灣後來居上、成為主流,直至戰爭時期以後,其發展才遭受挫折。
硬式網球成為主流的趨勢相當打擊臺灣選手,硬網的球拍與球屬於舶來品,一般臺灣人難以負擔。且因為硬網才能與國際賽事接軌,而出現不少將練習場地讓與硬網的聲音,壓縮軟網的生存空間。總的來說,當硬網逐漸於日本、臺灣盛行之時,臺灣選手卻難以在硬式網球界發展,多半仍以軟式網球為主。
全島庭球大會獲獎合照 / 臺史博 2010.015.0195《臺南第二高等女學校第3屆畢業紀念冊》
臺史博 2004.001.0358 第四屆全臺灣男子中等學校軟式庭球大會紀念徽章
章節標題
籃球與排球的發展
現今透過電視和網路轉播而普及全球的籃球與排球,發展稍晚於棒球和網球運動,這兩種球類大約於1890年代誕生於美國,傳入日本當時,日人將英文的Basketball翻譯為「籠球」,而Volleyball則為「排球」。
既然這兩項運動誕生於美國,自然在臺灣是由美籍人士來傳授,根據臺灣體育協會編輯出版的《創立十周年記念臺灣體育史》記載,這兩項運動是由東京基督教青年會(YMCA)的教師F. H. Brown先生所傳入,於1922年獲得體育協會的邀請來臺指導,地點則是臺北的新公園(今臺北二二八紀念公園)。
隨後,在臺灣體育協會的推廣下,籃球與排球運動也逐漸成為中等學校中,不論男女學生都可以選擇的球類運動,許多學校都建有籃球及排球場。
女學生排球比賽照片/臺史博2006.002.1492《昭和十三年度私立臺南長老教女學校畢業紀念冊》
嘉義高女籃球部成員合照 / 臺史博 2010.015.0194《嘉義高等女學校第12屆畢業紀念冊》
從日治時期球類運動的發展,我們可以看出臺灣作為日本的殖民地,臺灣總督府透過體育協會、學校單位或舉辦競賽等方式,希望將臺灣的體育發展當作一種統治手段,除了要彰顯近代化的成果,更重要的是讓臺灣人成為「日本臣民」。當時的臺灣人雖然面臨不平等的參賽資格、物質條件上的不足、受到壓迫的練習環境,仍然在艱困的環境下殺出重圍。從打進甲子園的嘉義農林到臺灣軟網球聖柳金木,它們的成就不僅是當時臺灣人的驕傲,更成為臺灣體育發展的重要基石,傳承著臺灣人的運動家精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