:::
新化柯家教育文書中的國語講習所-封面圖片

新化柯家教育文書中的國語講習所

2020-12-15
黃俊昌


2017年,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獲捐一批臺南新化柯家所收藏的教育文書。在這批資料中,有幾件與日本時代國語講習所相關的資料,包括了學校文書、官定課本與民間教材等類型。本文試圖透過這些資料來說明日本時代國語講習所的制度,並且讓讀者想像在地方上這些教育機關運作的狀況。

 

學校之外的民眾

國語講習所,顧名思義即是在學校外提供日本語教學的訓練機關。日本領有臺灣後,對於治理上最大的挑戰之一,就是如何讓臺灣人能理解以及使用日語,雖然官方有目標地建立起各階段的教育機構,然而,現實的情況卻是,臺灣人學童的就學率即便到了日本統治的後期仍舊不高。

根據臺灣總督府的調查,1938年臺灣人學齡兒童入學的比例為40%,1939年則為46%。這項數字顯示出兩個訊息:首先,到了殖民統治的後期臺灣人學童的就學率還不到五成,可以說非常地低;另外一項訊息則是:有超過一半以上就學年齡的臺灣人無法進入學校接受教育。因此,臺灣總督府從1920年代後期就開始思考如何讓游離在學校之外的社會大眾學習日語,到了1930年代,作為公立社會教育機構的「國語講習所」就此誕生。

 

 

從「夜學會」到「國語講習所」

在「國語講習所」名稱出現以前,臺灣各地方已經出現許多類似性質的教育機關,以「國語練習會」、「國語普及會」、「國語研究會」或是「國語夜學會」等名稱舉行,通常的形式為官廳或地方人士主動發起,借用地方公學校為場所舉行教學,但是教學時間並不固定。

關於制度化以前的情況,全台各地的規模和做法都不一樣,在此我們以臺中市為例來說明。臺中市區域內的國語夜學會,出現在1921年,授課期間為每年的十月至隔年的三月,授課時間為二小時,在當時教室設置在臺中公學校(今臺中市忠孝國小)、臺中女子公學校(今臺中市篤行國小)、樹子腳分教場(今臺中市和平國小)、第一及第二市場、各區保正事務所以及旱溪樂成宮等地點,教材則是以地方自治團體「向陽會」所編輯的課本為主。

國語講習所正式制度化要到1931年,臺灣總督府發布「臺灣ニ於ケル公立ノ特殊教育施設ニ關スル件」(關於制定臺灣的公立特殊教育設施之件),規定全台各州必須設置國語講習所,提供10-25歲的「國語不解者」學習日語,入學生每年必須修習至少100日的課。國語講習所之設置經費是由國庫及各州提供的補助金及獎勵金支付,其與夜學會的差別之處在於,國語講習所具有學校教育的性質,有固定的教學時數,課程修畢後可以領到結業証書,甚至有全勤或是成績優良的獎狀、獎品。

 

圖片林覑女士就讀嘉義新巷國語講習所的獎狀 / 臺史博 2011.018.0001
林覑女士就讀嘉義新巷國語講習所的獎狀 / 臺史博 2011.018.0001

 

地方的國語講習所運作情況

制度化以後,全島各地方官廳便開始制定行政規範,以本文接下來要討論的臺南州為例,臺南州的規則發布於昭和6年(1931)3月26(臺南州訓令第3號),根據此規定,國語講習所的名稱以「市街庄或是部落[註1]」地名為中心,修業期間為一年,入學年齡標準為11-20歲,學生數必須滿60人才能開設,教學科目除了日語以外,也包括:體操、唱歌等課程,各地區可依照實際情形增加教學內容。

[1] 1931年起,臺灣各地出現以最基層行政組織「街庄」下的「部落」(約同於「保」)為單位組成的團體,以地方居民生活空間為範圍,多由100-200戶組成,亦有多達400戶,少至40戶的案例,透過這些組織,得讓臺灣總督府推動社會政策有一個明確的標的。

 

制度規定是如此,那麼實際運作情況又是如何呢?對此,我們可從《昭和七年度山上國語講習所經營案》來想像地方的國語講習所。這份文件的撰寫者為山上公學校代用教師(教員心得)韋金祿。

山上國語講習所創設於昭和6年(1931)5月5日,地點設置於山上公學校(今臺南市山上國小)內,由地方士紳田萬枝等人與當時的公學校長檜垣研一商議後開設,田萬枝先生為山上地區的聞人,曾擔任保正,臺南師範學校講習科畢業後於1919-1928年間任教於山上公學校,戰後則是擔任山上鄉鄉長,因此我們可以理解國語講習所的設立,有賴地方人士與學校的合作。

值得注意的是,山上國語講習所設立之初學員僅有40名,這一點顯然與臺南州當局規定人數有所落差,不過在農村地區因為農忙,加上學生招募不易等原因,對於人數以及年齡的規定應該有斟酌、放寬的空間。

 

圖片「昭和七年度山上國語講習所經營案」書稿內容  /  臺史博  2020.011.0702
「昭和七年度山上國語講習所經營案」書稿內容 / 臺史博 2020.011.0702

 

教室有著落了,那麼授課的教師是哪些人士擔任呢?山上國語講習所經營案並沒有明確說明教師的人選,不過在日本時代,國語講習所的講師通常是由公學校的老師在學校課後「夜間加班」來指導,除了公學校教師外,地方上具有基礎學歷(公學校畢業)且通曉日語者,在接受過講習會的訓練後,亦可擔任講師。

圖片臺中州豐原郡第一回國語講習所講師講習會結業照片(1937)/ 臺史博  2019.011.0102
臺中州豐原郡第一回國語講習所講師講習會結業照片(1937)/ 臺史博 2019.011.0102

 

關於授課的內容,山上國語講習所每週計授課12小時,夜間的部分教授國語(每晚2小時)和唱歌(20分);體操科則是一週兩次,於每週的星期一和星期三白天,進行合同體操。山上國語講習所使用教材為1923年由臺灣教育會出版的《國語教本》以及《公學校修身書》,國語科強調發音練習與會話,並且適時教授生活常見單字及文句。除了官方編輯的教科書外,在柯家捐贈的日本時代文物中,還有一件由前公學校教師茂庭鐵太郎編輯的《日本語學習繪圖教程:第一輯》(嘉義臺教新報社發行),從這些捐贈的文物中,我們可以發現除了官定教科書外,當時的民間亦流傳許多日本語的教材。

圖片《日本語學習繪圖教程》(1940)書影 /  臺史博 2019.014.0208
《日本語學習繪圖教程》(1940)書影 / 臺史博 2019.014.0208

 

以上,筆者從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的館藏資料中,簡要地介紹日本時代以臺灣民眾為對象的「國語講習所」制度的發展脈絡,透過地方捐贈的史料,我們又可以發現在制度規定外,地方社會中依稀存在著許多彈性的運作空間,這些待解的事物,希望未來能在更多的民間史料中,進一步獲得解答。

:::
文化部 LOGO
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LOGO

電話:06-356-8889

傳真:06-356-8895

最佳瀏覽狀態:螢幕解析度1280x720